文旅融合推广视角下国际中文教育改革
[摘要]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对外文旅融合交流已成必然趋势。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文推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促进世界对中国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了解,如何为我国文旅融合推广提供新平台和新路径,是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因此,也需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和转型,实现创新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出更具特色和个性化的中文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文旅推广;国际中文教育;教育改革
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应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协调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高质量发展对外文旅融合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料图】
2000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体系之一,在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国际中文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所在国民众学习中文,促进他们对中国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为中国海外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又可以为各国居民来华旅游提供语言和服务支持,有助于将其来华旅游的意愿转化为现实。因此,如何使国际中文教育成为助力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海外媒介就成了重要课题。同时,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一、国际中文教育在文旅融合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1.国际中文教育助力提升中国旅游形象。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被认可的旅游形象可以驱动潜在的游客产生旅游动机,从而产生前往该地旅游的现实行为。因此,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是对外文旅融合推广中的首要任务。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外合作的语言教育平台,不仅肩负着中文推广的重任,也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与对外文旅融合推广的需求不谋而合,发挥着文化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通过开展中文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了所在地区民众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拉近了中外文化距离,削弱了国家间文化误解,降低了当地居民来华旅游的信息获取成本,提升了中国国家旅游的整体形象。
2.国际中文教育激发来华旅游意愿。根据旅行生涯阶梯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寻求新奇感是旅游的重要驱动力(Crompton,1979;Pearce and Lee,2005),通过国际中文教育举办的中文教学及中国文化活动,很大程度上使受众群体产生了来华旅游的想法。国外学者Donald Lien(2014)和Chang Hoon Oh(2014)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入境旅游产生了积极效应,入境休闲旅游人数增加了2.98%,入境商务旅游增加了3.75%[2]。笔者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平台上近5000名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六成学生有强烈的来华旅游意愿,希望能够有机会来到中国实地体验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的汉语言教学和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以国际中文教育为载体搭建来华旅游平台。国际中文教育在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中国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例如,开展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较早的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2014年)、意大利圣心大学(2019年)都举办过“中国旅游文化周”活动,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民众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2015年,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原中国国家旅游局举办“新旅游、新常态”中国旅游日推广活动,邀请中国13个省市旅游部门的40余位负责人和旅游企业代表与百余名意大利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中意旅游合作发展问题;2018年,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与原汉办主办了“探寻中华智慧之源”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山东文化旅游推广峰会,利用线上线下媒体宣传推广山东文化旅游,搭建起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推广新平台。由此可见,国际中文教育对构建来华旅游平台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国际中文教育在文旅融合推广中的创新发展
1.旅游课程的开设。从2011年起,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先后开设中国旅游课程,教学对象以旅游从业人员为主,教授旅游汉语,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艺术和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国际中文教育向旅游业延伸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促进我国对外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中文+旅游”教学模式。201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首次提出“汉语+”概念,鼓励国际中文教育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3]。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应根据职业人才需求开设具有当地特色和特点的中文课程,这在学界早已达成广泛共识。国际旅游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高度依赖旅游经济的地区,需要将中文教学与导游培训、民宿管理指导等结合起来,实现中文学习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3.开展来华研学项目。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提出中文国际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建议国家旅游及教育部门共同协商修学旅游的相关事宜。如今,兼具教育和旅游双重功能的研学旅行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业态,也是文旅融合推广的新模式。多年来,国际中文教育为学习中文的学生提供了多种来华旅游或游学项目,包括夏令营、访华团、奖学金项目和暑期实践活动等。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自2009年起,首师大承担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各类研修项目,已培养来自近60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近10年来,学校共接待短期夏令营团组267个,访华人数达4500余人。
三、国际中文教育在文旅融合推广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国际环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入境旅游飞速发展。1978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80.72万人次,到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4531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15463万人次[4]。然而,自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无论是出入境旅游还是中文的海外推广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文旅融合推广及文旅人才培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前行。
2.国际政治局势变化和西方传统思维仍是约束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某些西方国家感到一定担忧的同时,其政治、经济和价值观念也导致各方关系遭受一定影响,部分地区中文教育机构的正常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难以继续,在当地开展文旅融合推广也更加艰难。
3.办学主体众多。国际中文教育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发挥中外方院校合作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双方大学中文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办学主体众多也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文旅推广特色教育如何融入中文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4.教学模式相对保守。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依然没有特别明确的特色定位,国内外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很少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但大都仍以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活动为主,缺乏特色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中文教学+职业技能型”的教学模式可谓少之又少。
5.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配套支持。笔者通过对某些海外中文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一般有三种:由中外中文教师自行制定教学内容;国外合作院校设置教学内容和规划;还有少数教学单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对当地社会急需人才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多数中文教学内容与当地社会所需并不完全匹配。而旅游汉语课程无法落地的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缺少旅游领域的中文专业人才,中外方教师均存在语言或旅游知识和实践的短板,另外旅游汉语配套教材也相对落后。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参与调查的25个大学和教学机构中有80%认为有必要开设旅游汉语课程。
四、文旅推广中的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建议与对策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文化也成为旅游最大的原动力。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在海外推广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承担着助推我国对外文旅融合的使命任务。当下,我们已经意识到“中文+旅游”的教学模式对我国文旅融合推广的重要意义,并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当前的体量不足以形成广泛影响,且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因此,应尽快落实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其在文旅融合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国际中文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国内相关管理部门和中外方合作院校应做好“牵头”工作,从文旅融合推广的视角,拓展教学内容和模式,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充分调查和了解各国中文教育的特点,筛选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中文+旅游”项目的试点,设计旅游特色型的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在教授学生基本的中文知识和文化的同时,辅之旅游专业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中国对外文旅产业的专业人才。
2.强化核心保障。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应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特色,打造符合我国文旅融合推广需求的高质量旅游汉语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不能各自为营,应建立综合性的旅游汉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学进度、教学模式等宏观问题作出统一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保障旅游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中文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汉语应打破以中文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要通过中文学习来掌握实用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旅游理论知识体系,培养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的角色进行培养训练。要充分开发各种资源,提供丰富的旅游汉语实践机会,如旅游咨询、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解说等。
3.师资力量和配套教材建设。要推动旅游和中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推动本土化的专门教材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不仅要有国际中文教育和外语相关专业的教师,也要融合旅游相关专业的杰出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培养本土教师,让本土教师来到中方合作高校接受旅游专业培训,培养一批“中文+旅游”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拓展奖学金项目资助类型,增加旅游相关专业方向的学历类奖学金和研修类奖学金;加速旅游汉语教材的配备和开发,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4.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校和机构要与当地政府协作配合,在当地媒体多做宣传,打造具有旅游特色的“中文+旅游”项目的知名度,让该项目更好地惠及当地旅游从业者,将教学目标和当地政府需求结合起来,帮助国际中文教育顺利改革和转型,培养一批服务于我国对外文旅产业的专业人才。另外,除了与当地政府合作,也要与国内地方政府协作配合,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到国外开展文旅推广活动,同时整合地方的旅游资源编制成册,这样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教学,还有利于在国外开展文旅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国际中文教育要与各合作高校协同发展,实现从在国外教学机构学习到来中国高校学习的有效衔接,设计科学合理的联合培养方案,例如“2+2”项目、“3+1”项目、“中文+旅游”双学位项目等。此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中外方合作高校还可以就旅游相关专业展开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互相作为对方的海外实践基地。有双方高校强有力的旅游专业教育支撑,更有利于在海外开展旅游汉语教学。
5.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要有与旅游企业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从海外学习到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有效衔接,应积极主动“走出去”跟中外旅游企业交流合作,根据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于中国市场的旅游行业人才,促进中国对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彼此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充分发挥中文教学在文旅融合推广中的平台作用,不仅是服务国家需求的明智之举,更是面向市场、面向需求的重要决策。如何有效地将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融入海外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辐射广、作用大、效果好的优势,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管理机构、学术界和旅游界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核心保障、筑牢坚实基础、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文旅融合推广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改革。(作者 王丽华系首都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管理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文化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9/15/content_1418269.htm.
[2]Donald Lien,Chang Hoon Oh.Determinant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Establishment[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54):437-441.
[3]中国政府网.孙春兰出席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并致辞[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12/04/content_5345736.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222,229.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7期)
作者:王丽华
标签: